根据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5)》,截至2024年12月,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.62亿,应用使用时长追平即时通信。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态,微短剧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引发广泛关注。
从媒介属性观察,电影、电视剧与微短剧本质上都是影像叙事载体,时长是其主要区别之一。值得注意的是,多集连续剧的总时长远超单部电影,一部多集微短剧,总时长超越传统电影的现象已不鲜见。微短剧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戏剧内核,这是微短剧区别于其他短视频形态的核心要素。
微短剧成长于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的裂变期,一经起步,就呈现一骑绝尘的发展态势。微短剧的勃兴不仅是艺术形态的革新,更是信息接收与审美范式转型的缩影。从影院到电视再到移动终端,叙事单元持续压缩的趋势,本质上是适应数字移动端载体变化和碎片化传播生态的必然选择。如今,微短剧已突破网络平台界限进入电视端,未来也或将进入电影院。这种媒介壁垒的冲破,既源于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,也受市场选择的强力驱动。
传统影视艺术诞生于工业化时代,其发展遵循一条渐进式道路。电影的发展一直与媒介和技术发展高度关联,高度重视商业性质,被归为大众文化、文化工业,却无损其艺术价值的最终确立。电视剧的发展轨迹亦印证了大众文化与精英艺术并非二元对立。微短剧虽处不同历史语境,但其成长土壤同样包含资本、市场与流行文化要素。历史经验表明,市场化进程与精品化战略可以并行不悖,谁抢先一步按照艺术逻辑布局,谁可能就是最后的赢家。
中国影视剧能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率先突围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推进的市场化改革。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照:艺术形态的发展活力,往往与其市场化程度呈正相关。当下微短剧展现出的强大商业动能,恰是其未来发展的潜在优势。
当前微短剧受众审美尚处培育阶段,数据显示微短剧用户复看率并不高,折射出“即时消费”的传播特性。创作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,行业门槛越来越低,一大批素人创作者走向前台,高等院校有责任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创作的人才培养体系。此外,主题先行、概念化套路等违背创作规律的倾向也较普遍。
决定艺术形态生命力的,终归是其持久的艺术魅力和回应时代命题的能力。在政策引导与行业自觉的双重驱动下,微短剧必将完成从现象到艺术的蜕变。
(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、剧作家)
上一篇:真皮沙发首选环保耐用品牌
有话要说...